上周二(11/12)大联大宣布公开收购文晔三成股权,被外界解读成是「敌意并购」,情节将有如四年前日月光收购硅品的案例,也引起文晔公司派的强力反弹。不过,大联大董座黄伟祥接受本刊专访强调,「这是一次奇袭式的收购,但背后是善意的。」
黄伟祥说,大联大公开收购文晔,纯粹就是以财务性投资着眼,没有任何意图影响文晔经营的计划或想法,也不会继续增持文晔股权,更没有媒体所称将启动文晔公司股东临时会、致文晔公司董监结构变天之意图。
黄伟祥说,虽然收购前没有事先与文晔公司接洽,但绝非出于「恶意」或「敌意」。「外界有什么联想,我没办法阻止,但我可以保证,这次就是善意的合作,我做任何事都是出于双赢、利他以及共好,也一直是言行一致、说到做到,日后大家可以继续以这个原则检验我。」
大联大计划买3成持股 不会争取董事席次
大联大控股副总经理袁兴文表示,以文晔公司今年预估获利落在24亿至26亿元间,大联大以三成持股试算可以认列7至8亿元,投资报酬率可达8.6%至9.9%,对大联大今年获利也可以有12%到15%的提升。至于对文晔来说,股价及市值也可以获得提升,这是对大联大及文晔都双赢的结果。
至于在收购资金部分,袁兴文强调,本次收购文晔的资金来源是控股公司的自有资金搭配银行融资,与今年发行的甲种特别股完全无关。
此外,大联大在收购三成文晔持股后,会不会有进一步增持股权或争取董事席次的动作?黄伟祥强调,目前大联大只计划买三成持股,不会再增加,至于文晔董事会已在今年六月改选完成,大联大也不会想要去争取董事席次,但希望借着公开收购案,可以与文晔公司逐步展开良性对话的机会。
大联大控股的形成,是2005年由世平与品佳两家合组产业控股公司,之后陆续合并富威、凯悌、诠鼎、友尚及大传等电子通路公司,最后一次合并案是在2011年完成,至今也已有八年多。多年来大联大在全球半导体零组件通路商中,一直是占有一成以上的领导业者,根据Gartner的资料,去年大联大市占率是11.4%,稳居龙头,并且领先第二位Arrow的11.1%及第三位Avnet的10.1%。至于文晔则排名第四,市占率为5.9%。
▲图中第四名WT Mcroelectronics为文晔。
由于大联大目前的营运都以亚太市场为主,因此,对于大联大在亚太市场的市占率,黄伟祥认为已经够大了,不用再增加了,也不必要借着收购再来扩大,「我从2011年后,就不再想市占率的事情了,对目前大联大在亚太的市占是很满意的,这个市占让我很舒服,我不想要再增加。」
其实,通路商介于上游IC原厂供货商与下游电子大客户之间,彼此间一直存在竞合与拉拒的关系。通路商若市占太小,当然无法产生价值及作用,但若市占太大,许多大客户生意做大后,原厂一定收回去自己直接供应,或是把业务再分给其他通路商,这种不断重复发生的循环,这也是黄伟祥会说,大联大目前亚太市占不需要再增加的原因。
未来布局强化欧美及日本 视野放在经营全球市场
不过,黄伟祥强调,未来大联大要再增加市占,会以目前集团布局比较弱的欧美及日本市场为主,未来若要展开并购,也会以这些市场为目标。大联大长期目标是希望经营全球市场,而非只是偏重亚太市场的型态。目前大联大已在美国发展十余年,有累积一些经验,至于在欧洲则比较没有着墨,未来还有很多可以努力之处。
崇尚老子哲学 善意合作开展新竞合关系
黄伟祥说,他很崇尚老子哲学,也一直是个很简单的人,喜欢回归初衷思考,他认为海纳百川、上善若水,是在当下产业生态系日益复杂,企业间竞合愈来愈密切的环境下,企业界可以认真思考的方向,他也希望借着大联大与文晔的善意合作,开启未来台湾产业界另一种竞合的可能。
「我相信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,」黄伟祥说,过去他就是秉持着这个信念,才能让多家公司成功合组大联大控股,未来也希望以此基础再扩大台湾产业界的合作,「也许大家要完全相信,还要一段时间,但没有关系,我们会持续不断地努力,大家会看到的。」
黄伟祥说,最近一年来,他也努力筹组台湾产业控股协会,并已于七月正式成立,并被推举为第一届的理事长。目前他邀请国内的产业控股公司,以及有兴趣朝这个方向发展及转型的企业一起加入,希望台湾有更多的产业合作或各式策略联盟,打造产业共赢生态圈,并期盼政府能以松绑更多法规,创造鼓励企业筹组产控的环境,进而在提升台湾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。
★原文出处:《今周刊》报导 撰文/林宏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