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了60年,在上中下游全方位的布局與相關業者持續深耕下,建構出台灣堅實的半導體產業聚落。
隨著5G、AI、車用電子等電子業趨勢確立成形,台廠也積極思考下一個10年、20年甚至60年「該往哪裡去」,作為產業相對末端的通路代理商,角色定位也出現了「質變」,如近期國際整合元件廠(IDM)德州儀器(TI)大動作宣布中止大聯大、文曄、安富利(Avnet)的代理經銷合作即是一例。
DIGITIMES獨家專訪台灣IC通路龍頭大聯大執行長葉福海先生,面對瞬息萬變的產業趨勢,作為全球市佔率比重約12%的一線通路代理商,「數位轉型」自然是通路商必須積極切入的方向,而該如何落實、如何運用新科技、新方法,創造新價值,成為業界關注焦點,其中,創新的「物流即服務」( Logistics as a Service;LaaS)模式,將成為大聯大下一個世代的重要發展策略,以下為專訪紀要:
問:台灣作為在「科技島鏈」中的要角,大聯大目前約為全球佔比約12%的龍頭IC通路代理商,您認為以IC通路產業來說,應當有甚麼樣的創新價值?
整體IC通路業者的創新,先從通路商能夠掌握的「資訊流」與「物流」談起。
作為通路商本位,主要產業地位在於上游原廠跟下游客戶之間,過去幾十年來,都是傳統生意方式,未來20~30年憑藉著「科技賦能」,給予通路業者很多新能力,比如說大數據(big data)、 AIoT、區塊鏈概念等,這些都是新方法。這些新方法可以提供給現在的客戶,同時繼續服務既有客戶,更進一步探索客戶未來可能出現的需求。
科技賦能的數位轉型部分,大聯大已經正式推出「大大網」數位平台,旗下分有五個部分,針對不同客戶以不同方式去服務。
如針對大型客戶以ERP系統對接力求化繁為簡的大大家、針對中小型量能需求的客戶,以精準個人化服務的大大邦、針對小批量多樣化電子元件線上採購的大大購、提供工程師間知識分享平台的大大通、提供客戶市場個人化、個性化商品市場情報的大大頻。
事實上,這就是大聯大以數位平台方式,用新方法、新的解決跟溝通形式進行的數位轉型策略,就如同以往半導體從類比走向數位時代。面對客戶站在平台角度思考,這就是「資訊流」的掌握,這是其一的創新方式。
其次,面對客戶還有個部分為「物流」。大聯大2018年逐步完善了「智能商業物流」模式。我們可以想像是物流運作內部整個流程,如工廠的智慧製造,這當中搭載許多感測器(Sensor),我們甚至可以用手機得知要出多少貨、看到物流資訊。傳統方式就是人工處理,但無從得知倉庫實際上發生甚麼事情、倉儲進度、服務品質等等。
目前所謂的「智能」科技服務,重點在於要容易複製跟管理,進一步代表不管倉儲在哪個位置,如香港、深圳,甚至未來可能在台灣桃園、越南、印度等等,容易複製、管理就是智慧商業物流最大特色,兼顧「物流」與「資訊流」兩件主軸,找到對的科技輔助,形成一個全新的客戶服務模式。
問:您所提出的LaaS模式出發點與後續拓展方向為何?
大聯大已經陸續開始思考「客戶真正的問題」為何,這不僅是滿足今天的要求、明天的需求,而是進一步尋求客戶未來的需求在哪裡。事實上,這也是中小企業生產的痛點,過去的生意模式當中,向來是把IC零組件交到客戶倉庫中,客戶另外要再分配、儲存到其生產線上。
但事實上,客戶的價值在於生產製造、產品開發,而不在倉儲部分,代理通路商握有資訊流、物流,可以把價值延伸到客戶端,如果有一天通路商能夠把貨物直接交到指定生產線、機台上,把過去B2B模式延伸到「B2B2L」,這就是用新方法創造未來的需求,也就是「物流即服務」模式。
這其實就是客戶痛點的實質需求,當然大聯大也不可能獨佔這個事業,目前我們也希望代理商同業共同思考,未來是否有可能根據系統需求,從供應鏈角度尋求新的創新價值。台灣最大強項在於生產,供應鏈管理不可或缺,是否能夠幫助更多中小企業,減少生產上不必要的困難,以我們的角度來看,就是把資訊流、物流進一步數位轉型成「物流即服務」平台,成為創新的價值。
比方說以半導體產業的流程實例來看,從上游的IC設計,到台積電晶圓代工,後段如日月光集團封測,再交給客戶,這就是台灣強項,包括直接客戶與間接客戶,而在倉儲智能物流部分,大聯大投資了自動化設備,相關客戶就可以把資源投在RD,客戶的弱項,其實就是我們的強項。
問:您如何定義LaaS所代表的「物流即服務」概念?
打個比方,回想30年前台積電到現在怎麼崛起壯大的。當初台灣是缺乏IDM公司的,台積電提出晶圓代工的觀念,原初的想法並非針對IDM廠生意而來,而是許多中小型的IC設計公司,沒有能力兼顧晶圓製造這一塊,台積電一路成長至今,連國際IDM大廠都要爭取台積電的晶圓代工服務。
我認為,LaaS模式代表的「物流即服務」概念,將以一個專業服務公司的角色,去做這件事情,幫助較小型的中小企業。這其實也就是科技創新了產業鏈的生意變化,中小企業不容易因應市場需求的變動進行倉儲管理領域的投資。
事實上,當年的聯發科、高通(Qualcomm)等龍頭晶片公司,若沒有台積電的晶圓代工服務支援,大概沒有機會成長到現在的龍頭地位。台積電真正成功有兩大因素,除了第一,技術確實領先同業外,第二就是不停歇的投資產能,進一步擁抱全球一線客戶商機。
回頭來看智能物流倉儲服務,也是科技領先加上產能投資兩大方向。除了大公司加入,思考要不要擴充外,技術也要往前精進,客戶服務分類更為細緻。投資部分,大聯大目前負擔的起,進一步根據同業、原廠的進度,更確定後續的需求,一旦經濟規模提升,整體供應鏈的成本才會有效下降。目前大聯大需要大數據、AI工具來協助,改造智能倉儲流程,未來客戶就可以根據使用量來付費。
問:目前大聯大LaaS模式的實際執行狀況大致為何?在台灣的與世界各地布局進度為何?
我認為,LaaS也不一定侷限於半導體、電子零組件。由於現今的經濟局勢變化,台商回流大幅看增,事實上,包括成衣業、終端消費產品等等,都有倉儲服務的需求,重點就看領頭的公司敢不敢大幅投資,大聯大其實本身就需要這樣的發展方向。
從客戶、原廠關係分析,事實上,許多原廠在亞洲都有倉儲,如果通路商結合原廠搶攻智能倉儲成功後,更有機會吸收同業,之後更為擴大版圖。目前大聯大於林口的倉儲太小,大聯大投控未來勢必會尋找一個新建的倉儲去做這件事情,目前正積極籌備中。
而我們也在思考B2小B、B2C模式的各種可能,由於未來方向將走出傳統電子零組件銷售。B2B模式一天兩三萬箱零組件已經是龐大數字,但若走到B2C,一天50萬箱都很稀鬆平常。也因此,目前大聯大投控純粹先行思考 B2小B的運作方式。從實際的例子來看,大聯大投控旗下的3C消費電子通路捷元電腦,目前有一半的倉儲管理是我們在操作,由於台灣地相對較小,都市高度集中,捷元的LaaS實際案例目前就是先行在台灣試營運,嘗試B2小B、未來異業合作的可能。
其他地區會從客戶角度出發,目前大聯大有台灣倉、香港倉、建置即將完善的深圳倉,以及未來的新加坡倉等等,由於香港、深圳對應的中國大陸市場非常廣大、東南亞市場也同樣相對大,智能物流、貼不同貨物標籤、客製化需求等等複雜化較高。
以產能規劃來看,新加坡、台灣產能較小,偏向應付自己的需求,但是仍有空間,將依據客戶需求擴充,目前大聯大LaaS服務先以香港倉為主力。
問:未來各地智能倉儲的擴充計畫為何?
我認為,台灣倉產能有機會持續擴充,現在香港倉仍是主倉,香港倉原本有300名人力使用,隨著智慧製造自動化進程,目前已下降到200人左右,未來希望積極邁向人機協作。深圳倉後續仍持續規畫建置中,持續找更大的場地,並且與跟地主、房東討論,希望簽到15年合約,估計20年設備折舊可以結束。香港倉部分,希望3年後能夠達到雙倍產能,持續也在討論階段。
台灣部分,因為政府一直都有桃園航空城的規劃,許多產業都可能參與,由於大聯大的貨物來源可以100%走空運,再交貨到楊梅、林口、五股、新竹、台中等科技園區,非常適合。深圳倉在法規面也已經清楚通過。東南亞市場目前主力在香港倉,但新加坡倉是一定會增設的,可以空運到越南、印度、巴淡島等等,需求將是現在的2~3倍。
現行規模來看,新加坡倉與台北倉規模大致相仿,但台灣未來將規劃異業合作模式,新加坡暫先保持聚焦電子零組件的同業模式,若把香港、深圳倉一起計算,佔大聯大智能倉儲服務約70%的營運比重。
為何在台灣要談異業合作呢?主係如捷元電腦是3C產品通路,終端產品體積大,也需要較大的倉儲空間,後續將持續思考倉儲服務納入各種不同產業需求,大聯大的供應商約有250多個,但是大家都想在同一個點交貨,如果台灣只談電子產業,產業經濟規模還不夠,這部分我們未來也會持續摸索。
大聯大在大陸布局的下一步,有機會跟華東地區當地的供應商管理庫存(VMI)倉儲業者合作。(VMI,Vendor Managed Inventory),是一種在供應鏈環境下的庫存運作模式,本質上將多級供應鏈問題變成單級庫存管理問題,相對於按照傳統用戶發出訂單進行補貨的傳統做法,VMI是以實際或預測的消費需求和庫存量,作為市場需求預測和庫存補貨的解決方法,即由銷售資料得到消費需求信息,供貨商可以更有效的計劃、更快速的反應市場變化和消費需求。而VMI物流公司面對的都是大客戶,決定場域之後,評估完畢到建構完成約需 12~18個月完成。擴充重點在於儲存空間,而非操作空間。
問:隨著中美貿易戰引發的保護主義、在地生產等問題,供應鏈的「短鏈革命」持續發生,您如何看待通路商數位轉型、智能倉儲代工服務的機會與挑戰?
事實上,兩年前我們在思考智能物流概念時,還沒有貿易戰等等問題,智能服務的強項就是容易複製。而貿易戰的發生,假設有更多客戶、供應商面對這些問題,這反而成為LaaS模式與數位轉型的大好機會。
因應貿易戰造成供應鏈的變化,如大陸外購零組件比重下降,原本需要的100%的倉儲空間,變成僅剩下70%,倉儲空間多了出來,既有的總量分給了台灣、東南亞,對於客戶或供應商來說,是否需要縮小在倉儲的投資?反向思考,既然大家都有這個困擾,大聯大何不去擴大投資搶攻這個關鍵領域,我認為,供應鏈越分散、規模越縮小,越需要共享平台。
中美貿易戰的衝擊使得供應鏈不但變成「短鏈」,甚至成為了「碎鏈」時代,但倉儲服務的需求一直都在,LaaS模式逆勢可以解決客戶、供應商、同業的困擾,保護主義反而對於「物流即服務」有所助益。其次,資訊流已經走上了數位轉型平台,這也呼應了我兩年以來一直提出的「物流」、「資訊流」兩大主軸,不管時代怎麼變化,這些創新價值的機會,正逐步浮現。
★原文出處:《電子時報》報導 主編何致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