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2024/5/2 -今周刊1428期)
在今年兩岸三地一千大市值企業調查中,台灣IC通路霸主大聯大的排名一次往前躍進六四一名,達到五六七名,市值也成長七八%,不過去年大聯大營收、獲利其實未見成長,為何市場仍舊看好大聯大?
以如今市值躍升的成績看,這樣的定調策略顯然成功,然而,對於過去靠併購壯大的大聯大來說,調整其實並不容易。大聯大是二○○五年由董事長黃偉祥一手創立,結合世平、品佳、詮鼎、友尚四家同業成立投控,也快速在成立九年後的一四年,一舉坐上全球IC通路龍頭。
袁興文坦言,「我們意識到需要換個角度來看,目前(營收)已經做到六、七千億元,絕對不是單純做IC通路買賣這麼簡單。」袁興文指出,除了追求營收成長,公司也認知到,在這幾千億元的營收裡,「延伸出來的上下游供應鏈,還有其他很多事情可以做。」
也就在那時,大聯大從過去透過併購成長,改為「修練內功」式的溫和式調整,在時任大聯大執行長、現任副董事長葉福海的推動下,袁興文表示,「我們開始推動大聯大二.○的規畫。一.○屬於傳統代理商業務,二.○就是要發掘新業務,但又要跟先前業務有連結。」
而推動數位轉型、進軍倉儲代工,就是大聯大二.○的一大重點。當時大聯大仍然在進行內部整兵,除了資訊系統升級,也成立「大大網」等五個供應鏈網路平台,整合集團資源,提供客戶更精準的數據服務,並在兩岸、東南亞建立智慧倉儲,爭取外包商機,打造大聯大所謂的「倉儲代工」新業務。
「聽來雖然可行,但因為客戶端必須調整既有組織架構……,業者會猶豫。」袁興文坦言,推出倉儲代工初期,並未獲太大回響,「還是停留在概念階段。」
不過近年來受到貿易戰、新冠疫情影響,許多半導體與下游代工業者重組供應鏈,也為大聯大帶來了機會。袁興文觀察,許多客戶開始重新布局生產基地,「以前多半以大陸為主,現在更多元,往東南亞、北美、東歐走。」而遷廠需要大筆投資,為了節約成本,也讓提供物流代工的大聯大漸漸成為客戶的選項。
延伸服務 鑿出更深護城河
市場認同度提升、納高股息ETF
想像中的概念有了實現的可能,但中間仍有不少挑戰。袁興文記得,有客戶直接要求公司在半小時內就要把東西送到,「但我們倉庫在林口,他生產線在竹科附近,半小時……,連交通都來不及。」
大聯大的對策是,透過與客戶整理資料,彼此對接資訊系統、生產線,掌握不同產線各自可能出現的需求,逐漸達到「預判」調度零組件的能力,才解決這個問題。「這些生意換作是在以前,是不可能接的,我們絕對不敢答應。」
而疫情、貿易戰的影響,除了推動大聯大在新業務方面有所進展,就連傳統代理事業版圖也有斬獲,公司來自車用、網通的營收比率正在增加,這是過去主要以消費性電子產品客戶為主的大聯大,近年間相對較大的另一突破。例如一七年來自車用的營收僅三%,二三年就翻倍成長到七%。
袁興文指出,「車用會成長,很大原因是很多傳統汽車客戶因為疫情缺料,所以尋求更多代理商,此外還有新的電動車廠進入,也讓我們的機會愈來愈大。」至於網通部分,雖然大聯大仍然碰不到由原廠直送的核心CPU,但現在基地台市場發生供應鏈轉移,部分網通業者接到轉單商機,也讓身為相關周邊IC代理商的大聯大受惠。
透過延伸服務,大聯大也宛若掘出更深的「護城河」,效應逐漸反應在市場認同度上;一名法人觀察,大聯大近期市值成長,一方面是因為公司殖利率維持高檔,成為部分高股息ETF標的;另外,公司持有同業文曄十五%股權,因為文曄股價大漲,外界也預期若大聯大選擇處分,會擁有不錯的潛在投資收益。